周末,陪着老梁游览许昌
第288站:郭集(下)
无论他是否被视为白脸奸臣,咱们许昌人都得心怀感激——老家许昌
文·图‖梁耀国
想要回顾“第288站:郭集(上)”的精彩内容,可以点击链接:许昌郭集真是怪,四十五天打出寨
诸葛亮的智慧真令人佩服,他迅速洞察曹操的计策,悄悄在马尾上做了记号,最后一算,曹军人数不过一二十万。他趁机秘密逃回,把情报传给刘备,孙刘联军因此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。
当然,历史上无论曹操是否是那个脸色阴沉的奸臣,我们许昌人都应该感谢他。若非曹操,恐怕全国知道许昌的人也不会太多。
高庙,这座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庙宇,自然蕴含许多奇闻趣事。
庙里有一座三官殿,供奉的是天官、地官、水官三位神明。
据说,大殿快要完工时,老大和小懒怠慢了,于是叫老二去查看进度。老二又推给最年轻、脚步最快的老三去。老三没办法,只得先下凡探查,看到大殿已经完工,心里想:既然我先到,就抢个好位置坐坐吧。
展开剩余78%老大等了半天见不到老三,就让老二去看看。老二一看见老三笑嘻嘻地坐在正位上,顿时心领神会,只好坐在陪座。
老大终于忍不住亲自去瞧,只见老三坐正,老二陪坐,自己只能屈居下座。于是他的石像脸上写满了苦楚,而老三的石像却笑意满满。
后来,人们将三官爷的石像推倒,脸朝下埋在庙院中,任由学生踩踏。直到政策允许重建寺庙时,才重新将它们挖出竖立。十多年前,庙里没有大门也无人看守,结果盗贼趁夜将三官爷的头部砸碎盗走。
每年正月二十五,高庙会热闹非凡,吸引着百里之外的临颍、西华等地的群众前来赶会,足见其盛况之大。
高庙学校规模不小,既有小学也设有初中。
郭国胜老人回忆,他曾在高庙小学读书,1958年毕业后考入县一高的初中班,1961年初中毕业后参军,成为铁道工程兵,先后在贵州、广东、湖南等地服役,退伍后回到郭集务农。
下图:曹氏父子与高庙山门。
按规模来看,高庙堪称一所大校。南边的王孟村,西边的西郭庄、李简、孙刘、赵等村庄的学生,都到这里求学。高庙初中当年名声极佳,无论是在祖师公社还是整个许昌县,教学质量名列前茅,曾培养出全县第二名的优异生。
如今,高庙东边净土寺的位置,原是学校的菜园。菜园中央有一口老水井,旁边有两间伙房,许多住校教师在那里做饭、洗漱,日常取水都用这口井。
眼下,除关爷楼、天爷阁、三官殿之外,其他建筑都是后来新建的。关爷楼北边曾立着十几块古老碑刻,后来被拆除,砸碎烧成石灰。若非这些文物被破坏,附近鲜有庙宇能比得上这座大庙的规模。
说到这里,老人们陷入了沉默。此时此刻,我觉得任何安慰都是多余,便借口去高庙逛逛,悄悄离开。
深秋时节,高庙前的小广场上晒满了金黄的包谷籽。曹操、曹丕、曹植父子三人的石像气宇轩昂地矗立在山门外,目送着时代的变迁,也望着对面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“木牛流马”。
在山门外文物保护碑的背面,刻着《魏文帝庙简介》:
魏文帝庙又称高庙,坐落于许昌县将官池镇郭集村西南。最初为曹操建造的曹氏宗庙,魏明帝曹睿于太和六年(232年)四月亲临祭祀,遂更名“文帝庙”。历经两晋、隋唐至宋多次修葺,成为著名的“帝庙”,一度更名为“玄帝殿”。现占地约十亩,有山门、大殿、东西厢房等建筑,保存有明弘治六年(1493年)《重修魏文帝庙记》及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年)《创建玉皇阁》等碑刻。
随后,我根据线索,在关爷楼后方找到1985年4月出土的两块碑文。《重修魏文帝庙记》记载:
许在大河之南,自古为明郡,土厚俗醇,百姓多敬神。州治东南距城约一舍许,有庙名高庙,其地高阜,鼎峙三分,建都于许,恩泽广及百姓,因而建庙立祠……始于元初,元末兵乱,庙宇荒废,明初重修。
《创建玉皇阁》碑文写道:
世代相传,旧迹犹存。东三官殿三楹,西文帝殿三楹……抱厦三楹,山门三楹……柏树数株。金碧辉煌,实为许昌盛观。
尽管碑文已有风化,但从零碎文字中依稀可见高庙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。正如山门内对曹丕的介绍所言,“曹丕代汉称帝,是汉魏政权在许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,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和平交接政权的开端。”高庙作为这一历史见证者,必将被许昌人妥善保护,流传千秋。
回城途中,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:郭集村里那些姓曹的人,是否可能是曹操的后代呢?
(全文完)
下图:《创建玉皇阁》碑。(文首图:关爷楼)
作者简介:梁耀国,现任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工作人员,河南省作家协会及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,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。
1、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,文责自负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今日头条号删除。文章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。
2、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,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制作方所有,如有侵权请通知“老家许昌”号删除。
3、“老家许昌”版权作品,转载请联系邮箱 hnxc126@126.com。
爱许昌老家,就来“老家许昌”!这里有情怀、有温度、有味道!
本文为头条号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