渐冻症,现代医学称为“肌萎缩侧索硬化(ALS)”,是一种进行性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,主要表现为四肢、躯干、咽喉部肌肉进行性无力和萎缩,最终可能累及呼吸肌危及生命。中医虽无“渐冻症”这一病名,但其核心症状(肌肉萎缩、肢体无力、活动失灵等)可归为“痿证”范畴,部分阶段因伴随肢体僵硬、痉挛,也可涉及“痺证”“痉证”。中医对本病的治疗理念基于“整体观”和“辨证论治”,核心是**通过调节脏腑功能、扶助正气、祛除外邪,改善肌肉失养状态,延缓进展,兼顾缓解痛苦、提高生活质量**,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:
### 一、病因病机:聚焦“脾胃虚弱、肾精亏虚、肺气虚衰,兼夹瘀阻痰凝”
中医对“痿证”的认识最早见于《素问·痿论》,提出“痿蹙(类似肌肉萎缩无力)”的核心病机是“五脏使人痿”,强调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肌肉失养。结合渐冻症的进展特点,中医认为其病机以“本虚”为主,兼夹“标实”,具体如下:
- **脾胃虚弱是核心**:脾主肌肉、四肢,为“气血生化之源”。若先天禀赋不足、饮食失节或久病耗伤,导致脾胃虚弱,气血津液生成不足,肌肉失去濡养,则出现肢体无力、萎缩(“脾病而四肢不用”),这是渐冻症最常见的病机基础,也契合《素问》“治痿独取阳明(阳明即脾胃)”的经典理论。
展开剩余85%-**肾精亏虚是根本**:肾主骨生髓,脑为“髓之海”,运动神经元的功能依赖髓海充养。若肾精不足(如年老体衰、久病及肾),则髓海空虚,无法濡养筋脉、肌肉,导致肢体僵硬、活动失灵,且病程越久,肾精亏虚越明显,病情进展越快。
-**肺气虚衰是关键转折点**:肺主气司呼吸,与“宗气”生成相关(宗气贯心脉、行呼吸,推动肢体运动)。渐冻症后期累及呼吸肌,出现呼吸困难,中医认为是“肺气亏虚,宗气不足”,进一步加重全身肌肉失养,形成“肺脾两虚”“肺肾两虚”的恶性循环。
-**标实:瘀、痰、风交织**:久病气血运行不畅,易生“瘀血”,阻滞经络(表现为肌肉僵硬、疼痛);脾胃虚弱运化失常,易生“痰湿”,阻塞气机(表现为吞咽困难、言语含糊);肾精亏虚、肝血不足,可致“肝风内动”(表现为肢体痉挛、震颤),三者相互影响,加重“本虚”,形成“虚中夹实”的复杂病机。
###二、核心治疗理念:“扶正为主,祛邪为辅,以健脾补肾、益肺通络为要”
中医治疗渐冻症不局限于“治肌肉”,而是通过调节脾、肾、肺等核心脏腑的功能,恢复气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,达到“濡养肌肉、通畅经络”的目的,具体理念包括:
####1. 立足“本虚”,重扶正气——“脾、肾、肺同调,充养肌肉之基”
渐冻症以进行性虚损为特点,治疗核心是“扶助正气”,即通过补脾胃、填肾精、益肺气,为肌肉、筋脉提供“物质基础”:
-**健脾益气以化源**:针对“脾胃虚弱”这一核心,采用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山药等健脾药,促进气血津液生成,直接濡养肌肉(“脾健则肉丰”),常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、补中益气汤,是“治痿独取阳明”的具体体现。
-**补肾填精以生髓**:针对“肾精亏虚”,用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鹿角胶等填补肾精,促进髓海生成,濡养筋脉与运动神经(“肾充则髓足,筋脉得养”),常用方剂如左归丸、地黄饮子。
-**补肺益气以助运**:针对“肺气不足”,用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等补肺气、益宗气,改善呼吸功能,同时助脾胃运化(“肺主气,气能推动津液运行”),常用方剂如补肺汤、生脉散,尤其适用于中晚期呼吸功能减退者。
####2. 兼顾“标实”,适度祛邪——“化瘀、祛痰、息风,通畅经络之路”
在扶正基础上,针对瘀、痰、风等标证,采用温和的祛邪方法,避免损伤正气:
-**活血通络以通滞**:用当归、鸡血藤、丹参等活血化瘀药,改善肌肉微循环,缓解僵硬、疼痛(“瘀血去则经络通”),常配伍在补气血方剂中(如补阳还五汤,益气活血兼顾)。
-**化痰开窍以利咽**:用半夏、陈皮、石菖蒲等化痰药,改善脾胃生痰导致的吞咽困难、言语不清(“痰湿化则气机畅”),适用于伴吞咽障碍者。
-**平肝息风以缓痉**:用天麻、钩藤、白芍等平肝柔筋药,缓解肝风内动导致的肢体痉挛、震颤(“肝风平则筋脉舒”),避免肌肉过度耗损。
####3. 辨证施治,个体化调治——“同病异期异治,随证加减”
渐冻症病程长、阶段不同,表现差异大,中医强调“分期辨证”:
-**早期(以肢体无力、萎缩为主)**:多为“脾胃虚弱”或“脾肾两虚”,治以健脾补肾为主,兼以通络,如参苓白术散合左归丸加减,重点阻止肌肉快速萎缩。
-**中期(伴吞咽、言语障碍)**:多为“脾虚痰湿”或“气虚血瘀”,治以健脾化痰、益气活血,如温胆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,改善吞咽功能、减轻僵硬。
-**晚期(累及呼吸肌)**:多为“肺肾两虚”或“阴阳两虚”,治以补肺益肾、阴阳双补,如人参蛤蚧散合龟鹿二仙胶加减,辅助改善呼吸功能、延缓衰竭。
4.多法协同,注重“功能保护”——“内治外治结合,延缓功能衰退”
中医治疗强调“综合调理”,结合药物、外治、康复等手段,最大限度维持患者功能:
-**针灸与艾灸**:选取足三里(健脾)、三阴交(补肝肾)、肺俞(益肺)、曲池(通络)等穴位,通过针刺疏通经络,艾灸温阳益气,缓解肌肉无力、痉挛。
-**推拿与导引**:轻柔推拿萎缩肌肉及关节,防止挛缩;指导患者练习“吹字诀”(补肺气)、“脾经导引”(健脾胃)等简易功法,配合呼吸调节,维持肢体活动能力。
-**情志调护**:渐冻症患者常因功能丧失产生绝望情绪,中医认为“悲忧伤肺”“思虑伤脾”,不良情绪会加重脏腑虚损,因此强调“疏肝解郁、养心安神”,通过心理疏导、中药(如柴胡、合欢皮)调节情绪,避免“因郁致虚”。
###三、中医治疗的定位:“辅助支持,改善生存质量”
需明确的是,现代医学认为渐冻症是进行性进展疾病,目前尚无根治方法,中医治疗亦无法逆转神经元的退行性变。其核心价值在于:
-**缓解症状**:通过健脾益气改善乏力,补肾填精减轻痉挛,化痰通络缓解吞咽困难,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;
-**延缓进展**:通过扶助正气,减少“虚损-瘀痰”的恶性循环,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肌肉萎缩和功能衰退的速度;
-**支持整体状态**:改善食欲、睡眠、情绪,增强体质,帮助患者更好地耐受西医治疗(如利鲁唑、呼吸支持),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时间。
综上,渐冻症的中医治疗理念以“扶正祛邪、标本兼顾”为核心,通过“健脾补肾、益肺通络”调节脏腑功能,结合辨证施治与综合调理,最终实现“改善症状、延缓进展、提高生活质量”的目标,体现了中医在慢性病管理中“以人为本”的整体观。临床中,中医常作为西医综合治疗的补充,而非替代,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协同应用。
发布于:北京市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